杰出校友
首页 · 校友风采 · 杰出校友 · 正文

周欣:与“改革开放”同龄

作者: 编辑:本科生 发表时间:2018-12-19

周欣,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导.副所长,中科院武汉物数所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助理。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武汉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2012年任国家重大仪器研制专项首席科学家,2013年带领研究团队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2017年获武汉市首批“资智回汉杰出校友”,2018年当选湖北省人大代表。

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3楼等候周欣处理工作事务时,意外发现他的办公桌上电脑是可升降的。正要感叹办公环境良好、“机关"巧妙时,他却回答,因为腰椎不太好,不能长时间坐着,偶尔也要站起来办公。

周欣很忙。一个下午,时不时就有人敲办公室的门让他处理一些文件。

1978 年出生的周欣,今年刚刚40岁。他笑着说,我正好与“改革开放“同龄。

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到美国深造,再回到武汉。周欣的学习生涯、科研工作,关乎人生轨迹的所有重大抉择,都与武汉相关。

从武汉出发,再回到武汉。

“那年的夏天,真的非常热。”周欣回忆,10人间的宿舍更是酷暑难熬。

桂子山下的4年大学时光非常重要,为他后面的科研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年后, 周欣作为年级第一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被保送到中科院。

“从那时候开始, 我的目标就十分明确,想要继续学习成为科研工作者”。

2004年,他选择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等国际顶级研究机构从事与磁共振相关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掌握了超极化肺成像关键技术,2009年,他放弃在美国的高薪工作机会回到武汉。

“原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叶朝辉去美国出差时曾对我进行极力游说,他是我非常钦佩的人。”周欣坦言,这是他回国的重要原因,此外,武汉是人文之城,科技之城、金融之城,尤其在科技创新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科研、人才优势,当时武汉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潜力巨大,更坚定了他的回国信念。

“回国是受国家改革开放大好形势感召,而回汉有客观考虑和情感牵绊。在磁共振研究领域,中科院物数所拥有最强学科力量,该领域半数以上的 '杰青’都在武汉,高端人才向着科技资源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流动。”

周欣说:“我在武汉度过了9年时光,武汉塑造了我的学科知识结构,也为我最终确定人生事业方向划了‘跑道’。我是湖北荆州人,楚才回家、资智回汉,也是自然的选择。”

“每当闻到桂花香气就想起了桂子山和武汉,我对武汉这个城市有很深的感情。”周欣说。

“在需要我的地方发挥最大价值。”

回国后的周欣,开始发挥所学与专长,从事磁共振成像仪器和技术的研发。

“当时就我一个人,相当于‘光杆司令’,既有技术难度,也要和别人合用一间实验室。”周欣说,在科研起步阶段一切都很艰辛。

让周欣欣慰的是,武汉良好的科技平台基础、优秀的高校生源都让科研能够顺利进行。“大学生留汉的政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事业生。另一方面,校友资智回汉工程能为我解决住房,子女上学这些问题,让我专心科研”。

2012年,国家重大仪器研制专项——用于人体肺部重大疾病研究的磁共振成像仪器系统研制项目正式立项,周欣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

今年2月1日,周欣牵头研发的人体肺部磁共振成像系统仪器,通过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家组验收。“我们的目标是攻克肺部磁共振成像技术,点亮肺部,科研成果能真正造福于民,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去年5月,周欣获得了武汉首届“资智回汉杰出校友”的荣警称号。周欣说,"武汉‘资智回汉’工程极具国际视野。武汉成立校友总会联盟,用好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等各种校友资源,每个人推一把,城市就能向前。

长江日报:你觉得武汉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周欣:两江交汇,千湖之省,让武汉这座城市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所谓"大江大湖大武汉”,说的就是这座城市的大气与包容。黄鹤楼、辛亥革命纪念馆、古琴台,这些都让武汉这座城市充满了文化底蕴。武汉既有豪迈大气的一面,同时也因大江大湖而灵动。

长江日报:你感受最深的武汉变化是什么?

周欣:武汉越来越方便了,体现在交通、教育和医疗三个方面。公交、地铁、有轨电车体现了交通出行可选择的多样化,同时机场和高铁站的建设,让国内、国际出行更方便。便捷的交通能够促进武汉这座城市的学术交流、产业发展。

在教育方面,武汉拥有众多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丰富,同时又有像武大和华科大一大批国内知名高校。

第三,公共医疗非常发达,有同济、协和和中南这些医院,居住在武汉越来越有安全感。

长江日报:你如何看待武汉的“留汉计划"?

周欣: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百万大学生留武汉这些政策体现了武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决心,更体现了武汉对人才的关怀和重视,对促进这座城市的后续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Copyright © 2005-2017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鄂ICP备05003325号-9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