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徐昊,24岁,人工智能教育学部2015级校友、南方日报摄影记者
疫情大暴发之初,我回到武汉。
我从没想过再次见到武汉,它是这个样子。
半年前的武汉还十分炎热,那时我刚从学校毕业,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穿行在拥挤的汉口火车站。即将踏上开往广州的列车,我心中充满了对第一份工作的好奇和对这座城市的不舍。挥别武汉之后,我告诉自己,一定会再回来看看。如今,由于工作需要,时隔半年之后再次回到武汉,面对这座空城,它打破了我对武汉的所有幻想。
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我随广东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乘专机飞往武汉抗疫前线。舱门打开的一瞬间,外面的寒风直往里吹,因为走得匆忙,没有带厚的衣服,向同事借了一件外套披上御寒。机场四周异常的空旷和安静,跟我半年前离开时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乘坐大巴前往酒店的路上,一辆车都没有,这样的武汉在我看来是如此的陌生,也渐渐让我感受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
疫情中的武汉,既是战场也是家乡。到武汉的第一天晚上,我迫切地想要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对疫情的看法,于是冒着小雨走上了街头。在一个立交桥底下,一位市民正在等车,我上前询问才知道他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把车开过来交接班,然后打车回20公里外的家。大年初一的晚上,路上几乎没有车辆出没,这位的士司机已经在寒夜中等了两个小时,很难想象,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也会面临打不到车的困境。
新冠病毒是无情的,武汉已经不堪重负,进入汉口医院的第一天我亲眼目睹了武汉人民所承受的巨大灾难。早上八点,把值班的护士送进隔离病房后,为了不浪费这个N95口罩,我决定去发热门诊看一看。进入之前我还有些胆怯,远远往里望去,工作人员都做好了三级防护。虽然没有穿防护服拍照会很危险,但是我知道必须要进去看看。越往里走,发热门诊给人的压抑感越发强烈,留观室的病人把每一处空地都利用上了,门诊处病人排了长队,输液处的吊瓶挂满了整个房间,无一不显示着汉口医院乃至整个武汉的严峻形势。
穿着防护服在汉口医院记录援鄂广东医疗队抗疫点滴
“广东第二批医疗队于今晚抵达武汉”“广东省中医医疗队今天出征支援武汉”……源源不断的增援信息给武汉抗疫工作打了一针强心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广东作出快速反应,从广州到其他各地市不断有医护人员来到武汉,并且迅速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在第一批广东医疗队伍中,有去过小汤山的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有业务精湛的新兵,可以说是“豪华阵容”了。但是当他们来到汉口医院病区的第一天时,发现了许多之前没有想到的情况,一时间陷入了短暂的困境。队长郭亚兵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说:“我们就是来治乱。”他带头处理堆积的医疗垃圾,对病区的缓冲区重新布置,病区从原来的“脏乱差”到现在的整洁、有序、合理。短短两天内,病区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不仅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更舒适、有序了,病人们在里面住得也更舒服了。
每一个一线医护人员都是真的勇士,他们的责任与大爱无时无刻都在感动着我。病房里,他们对病人无微不至,大到给病人插气管、打针,小到给患者送饭、测体温,就连平常不需要他们做的搬氧气瓶、打扫病区卫生等事情,也是他们自己动手去做。每当他们从隔离病房出来时,脸上的印痕清晰可见,长时间佩戴N95口罩使得脸部被压得面目全非,但是他们从没有一句怨言。他们告诉我,这是指责所在。此时此刻,我能做的只有记录,用照片将医务人员的付出定格,用视频见证全民抗疫的进程,以我力所能及的力量,将广东医疗队的拼搏奉献精神传播出去。
近两个月的报道,我记录了医护人员从出征到回家的点点滴滴,记录了隔离病房和方舱医院里的医患故事,记录了雷神山、火神山建设以及武汉干部群众坚守岗位的全民抗疫场景,记录了武汉平凡人的不凡壮举,记录了从大雪纷飞到油菜花开的多样武汉。工作期间,我进入隔离区域20余次,在隔离病房工作时间超过40个小时,为了记录更全面的治疗过程,我和队友连续数夜通宵蹲点隔离病房拍摄,推出了《我们在重症病房守候黎明》《夜探重症病房》等作品。
广东医疗队武汉战疫一线实录拍摄作品刊登在南方日报重点版面
3月20日,跟随并记录在武汉奋战了两个多月的广东援鄂医疗队凯旋
回到广州后,许多人问我当初为什么会毫不犹豫选择去武汉。我只想说,作为一个湖北人,作为一名在华师入党的共产党员,我都有责任与义务前往武汉一线。在武汉的56天里,我留下了许多遗憾,其中一个就是多次路过华师大门却没能进去看看,希望来日有机会能再回母校与老师同学们一起逛逛校园,找找当年的记忆。
(审读人:钟文锐)